久尔杰维奇组新班底:郑智陈涛出局,U20 助教万厚良加盟
中国足协于 6 月 30 日正式公布国足出征东亚杯的全新教练组名单,塞尔维亚籍教头德扬・久尔杰维奇以代理主教练身份挂帅,其团队呈现显著的 "U20 嫡系" 特征 —— 原 U20 国青助教万厚良正式进入教练组,而此前辅佐伊万科维奇的郑智、陈涛未获留任。这一调整不仅标志着国足教练体系的代际更迭,更折射出足协对 "年轻力量 + 技术流" 建队思路的坚持。
一、教练组重组:战术延续与权力重构
久尔杰维奇此次组建的教练团队,核心班底直接平移自其执教 U20 国青时期的嫡系人马。除万厚良外,克罗地亚籍助教内纳德・克利亚伊奇、技术分析师里斯蒂奇均继续留任。这种 "整建制移植" 的背后,是久尔杰维奇对战术体系连贯性的执着 —— 他在 U20 亚洲杯期间打造的 4231 阵型、高位逼抢与防守反击转换体系,将成为国足征战东亚杯的核心战术蓝本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中方教练组的人事变动尤为显著。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郑智、陈涛双双出局,取而代之的是万厚良与李雷雷的组合。这一调整并非偶然:久尔杰维奇在执教亚运队和 U20 国青期间,已与万厚良建立深度信任。两人曾共同带领 U20 国青在 2025 年亚洲杯中晋级八强,万厚良对年轻球员的熟悉度与战术执行力,成为其胜出的关键因素。而郑智、陈涛的离开,则是足协尊重外教用人权的体现 —— 尽管两人已被办理赴韩签证,但久尔杰维奇更倾向于使用磨合成熟的旧部。
二、万厚良的 "逆袭":从悲情老将到战术枢纽
新任中方助教万厚良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。这位 1986 年出生的北京籍球员,球员时代司职中后卫,曾效力上海国际、全北现代等俱乐部,职业生涯斩获 K 联赛冠军、足协杯冠军等荣誉。其留洋经历尤为特殊:17 岁赴塞尔维亚接受青训,不仅练就一口流利的塞尔维亚语,更在塞黑第三级别联赛中完成职业首秀。这段经历使其与同为塞尔维亚人的久尔杰维奇建立天然默契,语言优势与战术理解能力成为其进入国足教练组的 "双保险"。
转型教练后,万厚良在 U20 国青的工作成效显著。他主导的防守训练体系,帮助球队在 2025 年亚洲杯小组赛中取得 2 胜 1 负的成绩,尤其在 5-2 大胜吉尔吉斯斯坦的比赛中,防线展现出罕见的稳定性。其执教风格强调 "身体对抗与位置感的平衡",这与久尔杰维奇的战术理念高度契合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万厚良在 U20 期间建立的球员数据库,记录了蒯纪闻、王钰栋等新星的详细技术特点,这将为国足在东亚杯的选人用人提供重要参考。
三、郑智陈涛的 "暂别":本土教练的转型阵痛
郑智、陈涛的出局引发外界广泛讨论。作为国足近年中方教练组的核心成员,两人在伊万科维奇时代承担着球员沟通与战术执行的关键角色。郑智更在 2023 年当选足协执委,形成 "管理层 + 教练组" 的双重身份。此次调整背后,既有久尔杰维奇 "用人唯亲" 的战术考量,也反映出本土教练在职业化浪潮中的转型困境。

从足协层面看,此次调整并非对郑智、陈涛能力的否定。北青体育透露,两人的护照已被办理赴韩签证,且足协仍对其高度信任。这更像是一次 "战术适配性" 的选择 —— 久尔杰维奇的执教周期具有明显的 "临时救急" 性质,其团队需要在东亚杯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,而熟悉 U20 班底的万厚良显然更具优势。从长远看,郑智、陈涛仍可能在未来重返国足教练组,尤其是在足协启动新帅选聘程序后,两人的经验将成为重要的过渡力量。
四、东亚杯大考:新教练组的三重挑战
久尔杰维奇团队面临的首要任务,是在 7 月 7 日开幕的东亚杯中展现新气象。根据赛事规则,国足需提交不少于 26 人的参赛名单,教练组计划从伊万科维奇留下的 50 人大名单中筛选球员,重点考察 U20 新星的实战能力。这一安排透露出双重目标:既要避免垫底的尴尬,更要为 2026 世预赛储备人才。
战术层面,久尔杰维奇的 4231 体系将接受实战检验。面对以 K 联赛球员为主的韩国队,以及大概率以本土联赛班底出战的日本队,国足需在防守稳固性与反击效率之间找到平衡。万厚良在 U20 期间打造的 "区域联防 + 快速出球" 体系,或将成为破解日韩高压逼抢的关键。此外,李雷雷作为守门员教练的加入,有望提升颜骏凌、刘殿座等门将的门线技术与指挥能力。
易游更深远的挑战在于团队凝聚力。郑智、陈涛的离开可能导致部分老队员的心理波动,而久尔杰维奇团队与球员的磨合时间仅有一周。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信任,将是新教练组的核心课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万厚良球员时代以 "场上领袖" 著称,其在更衣室的话语权或能弥补这一短板。
结语
国足教练组的此次调整,既是一次战术体系的迭代,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缩影。久尔杰维奇的 "嫡系班底" 能否在东亚杯上证明自己,万厚良的技术流理念能否与国足现有阵容兼容,郑智、陈涛的暂别是否意味着本土教练话语权的削弱 —— 这些问题都将在 7 月的韩国赛场逐步揭晓答案。无论结果如何,此次调整都标志着中国足球在探索 "外教主导 + 本土辅助" 模式上迈出了新的一步。